第二百七十二章 帝陵 (第2/2页)
顺治八年封福陵陵山为天柱。此山原名为“石咀头山”,是长白山的余脉。以“天柱”为陵山命名,寓意福陵犹如擎天大柱,支撑着大清江山。
秦天查看一下周围环境,从地图也可以看出,福陵背靠辉山、兴隆岭,前临浑河。
辉山是沈阳地区最高的山峰,属长白山余脉。浑河古称沈水,山南水北为阳,沈阳一名的意思即是在沈水“浑河”的北面。
按古代堪舆家选择陵址“风水”要前有沼,后有靠的标准,福陵所在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
秦天掏出罗盘,仔细定位,发现福陵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古代的皇家选陵地是极为讲究的称为卜选吉地,自古有“三年求地,十年定穴”的说法。
一般是由皇帝委派他的亲信、重臣,组织钦天监所,派出精通风水的勘舆人员和负责规画设计事务的样子房匠师一道协同进行。
勘舆时以陵寝的玄宫为中心,在轴线两侧安排其它建筑。
要严格遵循择地标准,就要使各项条件都有所具备,皇帝“钦定”以后,由样子房匠人结合实际勘察数据,做出陵寝的总体布置、单体设计、竖向设计。
中国人向来求中,这一情况在陵寝建筑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甚至把山川地势也列入规画,用来加强中轴线。中轴线的核心,是当初卜地、点穴时的中心探井,也就是金井。
风水士在金井之上,用罗盘确定中轴线的走向。
从卜地到规画设计,金井始终处于重要地位。金井是玄宫金券棺床的正中点,在玄宫建成后、大葬前,金井穴眼都用浮盖盖覆,安放大量金玉宝器,以示“息壤”。
“息壤”是传说中一种能自己生长、永不耗减的土壤。《山海经?海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大禹的父亲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古代把土分为息土和耗土,认为息土使人美,耗土使人丑。
人们对金井怀有神秘的情感,即使是未来的墓主,生前也经常诚惶诚恐地来礼拜。
在帝后大葬时,要围绕金井,举行盛大而隆重的典礼。在棺椁入葬前,要把当初从金井里挖出的“息壤”再捧入地宫,回填于金井中,
然后将棺椁安放在金井上。皇家陵寝的建筑极为讲究的,金井就是陵寝中最为神秘最为重要的地方。
陵寝规画设计完成后,须呈请“钦定”。由礼部钦天监刻漏科,选择吉日良辰,并经皇帝批准,定下动工日期。
届时要举行盛大典礼,祭告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然后破土动工。
秦天手持着罗盘,发现福陵的周围,果然河流环绕,山岗拱卫,望去气势宏伟,景色幽雅,风景优胜。
建筑周边、神道两侧环绕着数以千计的古松,形成万松夹道之势,古松岁寒而不凋,以其长青的绿色点缀皇陵,自有一股浩然的皇气。
这让他想起老骗子的话,说福陵是明清两代帝陵风水中最好的,看来果然没错!
()
本书由燃文网友上传,百度或360搜索《燃文》进入本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