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七章 又累又没建设性 (第2/2页)
这时候,坐在杨希夷正对面的一位女将军问道:“对了,杨将军,那个魔鬼迷宫说是已经被破解了,但这应该也是我方的推测吧?“
是我方和帝国共同的推测。杨希夷心里这么想着,嘴里却道:“这是在下的判断。我只能说,有八成以上的把握。”
女将军道:“那么,听闻这件事是余连上校的功劳,可有这样的事。”
杨希夷笑道:“他说是得到了这方面的线索,便前去查证了。不过,灵能者的事,在下一窍不通,只能任他自由发挥了。”
“这确实是他的风格,而且也总能获得成功。”少将女士对司令官和参谋长道:“不如等到余连上校返回之后,听听他的意见,再做出下一步决定吧。如果说魔鬼迷宫的破灭真是他的功劳,那么全银河就没有人比他更明白现在的情况了。”
远征舰队的实际上地一把手和理论上的二把手面面相觑。按理说,区区的一个上校是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最高等级的军事会议的,但那个人毕竟是特殊的。
更何况,魔鬼迷宫这种东西,之前表现出来的效果实在是太玄学了,远远超出了大家对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的理解。既然科技无法回应他们的诉求,当然便只能求助于神秘学了。
而这位少将女士,便是整个远征舰队最大牌地神秘学专家了。她的外表年纪看上去比参谋长女士年轻了十岁以上,颜值更是后者的两倍以上,一蓝一红的异色双童让她的气质更显神秘优雅。如果说,蒂文顿中将是个能人工培训出来的白领精英,这位便是一位浑然天成的女巫了。
……当然,也不是太像个军人。
可即便如此,康纳里斯上将和蒂文顿中将对她也还是挺客气的。因为她的名字是阿芝莎·马洛温,共同体灵能特殊部队的指挥官,目前正在担任远征舰队的神秘学首席顾问。
司令官和参谋长表示,专家的话是不能不听的,不管是真听还是假听,反正至少表面上一定要做个态度。于是,参谋长女士便问道:“余连上校何时返回?”
“无论成败,都一定会在5月30日之前返回。”杨希夷道。
“那就这样吧。”康纳里斯上将点了点头。
杨希夷看出,司令官阁下的神色似乎有点失望,却也不知道是嫌余连回来得太慢还是太快了。
司令官又道:“卡皮德中将,便还是由贵官先一步率领第十舰队出发,和第十三舰队会和吧。若有什么情况,也能有个照应。”
这其实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常规命令,但也是个没什么错误的命令。更何况,皮卡德将军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起身立正,用昂扬的声音答应了下来,一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勐先锋样子。不过,杨希夷却总觉得,那家伙应该是和司令官两看生厌了,能早点润远点就是极好的了。
就这样,远征舰队第一次高层会议就这样圆满结束了。
确实是很圆满的,虽然大家没有达成任何有建设性的提桉,但杨希夷觉得自己只不过是成功地阻止了最高指挥层地盲动,便已经能算得一个功德圆满了。只不过,这场不到一个小时的会议开下来,感觉比当初和掠夺者打得那几仗还要累。
“其实,真要按照那个女人的说法,把所有舰队全部压上去又能如何呢?只要我们稳住,应该是不会被掠夺者找到空隙的。”会后,卡皮德中将对杨希夷说。
杨希夷苦笑道:“我就是怕所有的舰队都压过去,己方庞大的兵力会让指挥者的头脑发热。况且,如果我们和帝国的舰队挤在一个星系里,就更容易发热了。”
秃顶的勐将想了一想,也叹了口气:“这仗整得,明明优势在我,为什么感觉却这么糟糕呢?啧,无论如何,我先行一步,会在前线稳住的。”
告别老朋友之后,杨希夷赫然又想起,既然远征舰队是由本土舰队为核心主力构成的,岂不是意味着,霍雷肖·维恩那帮青年俱乐部的年轻骨干们也应该抵达新大陆了?那些公子哥以前也算是自己的学生,是否应该请他们喝上一杯?
他随即又“呸”了一声,心想自己又不是青年俱乐部的成员, 和那帮中二病公子哥有那么好的关系吗?而且,自己一个代表新大陆系的“副参谋长”,和本土舰队系的青年中坚军官们走得太近,怕是会让康纳里斯上将和蒂文顿中将误会吧?
杨希夷倒是不怕他们误会,就怕麻烦。
一想到这里,杨希夷少将头疼欲裂,觉得今晚就算是喝了兑白兰地的红茶,也一定挽救不了自己低落的情绪了。
当然,如果他知道,某人乘坐的猩红王座号已经走回到了返程的稳定航道上,并且还有两次跃迁,不到二十四小时的巡航就会进入“玄16”的即时通讯范围,心情说不定就好转了。
现在,猩红王座号上的余连,也正在面临一次告别了。
“所以,您要走了吗?”余连看了看兰九峰,又看了看黑月伯爵,是真的舍不得。
“事情已了,而且我们也回到了稳定航道上,自然是到了可以离开的时候了。”兰九峰捋着银须道。
“况且,通过此一战,你的实力大涨,离抵达六环之境也是水到渠成的了。为师夜观天象,估摸着你的缘分就落在随后的行动上了,若为师和黑月兄还在近处,搞不好反而会坏了你的缘分。”
余连不由得一怔。这便宜师父自从闭关了一个星期出来之后,气质就愈加云澹风轻彷佛随时都会破碎虚空了,彷佛一言一语都很有几分言出法随的味道了。
“师父,我五环都才四个月不到呢。您这不是在开玩笑吧?”
“废话,当然是在开玩笑了。”兰九峰没好气道:“四个月就进入圣者阶段,为师可从未听说过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