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球中文

字:
关灯 护眼
火球中文 > 瑜伽菩萨戒 > 第1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1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13集《瑜伽菩萨戒本》 (第2/2页)
  
  换句话说,菩萨等于是看到众生的颠倒,他要去造很大的罪业,这就是这里所说的杀生的境界现前。
  
  子二、明无染心
  
  这个时候菩萨的内心是依止什么样的意乐?前面是讲外在境缘,这个地方是讲菩萨内心是怎么思惟这件事情,我们看戒文:
  
  见是事已,发心思惟: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
  
  这个时候菩萨见到前面的三种境缘现前,他内心当中就深入的思惟,思惟当中具足两个条件:第一个「我若断彼恶众生命堕那落迦,如其不断,无间业成,当受大苦」,这表示菩萨的智慧,他善权方便的因缘观现前,菩萨这个时候是依止很冷静的智慧观察,菩萨想:我现在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去断绝他的生命,这样子我可能就造了罪业了,我必须要受堕到那落迦这个地狱的果报;或者我第二个选择,我就如其不断,我就少管闲事,这个时候对方的无间业即将成就,当来要受无间地狱广大的苦恼。
  
  所以这个菩萨他这个时候不是依止冲动,他很冷静的观察,他现在有两个选择,这两个当中都有些差别的因缘,这是第一个他去思惟因缘的智慧。第二个、他生起了大悲心,「我宁杀彼堕那落迦,终不令其受无间苦」,这个菩萨因地当中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所以大悲心就触动了他的心,他想:我宁可在这个众生还没有造无间业之前把他给杀死,我来堕入到地狱,也不要使令众生堕入无间地狱受苦。他内心当中有一种「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的大悲心现前。到这个地方是说明菩萨对于这种境缘的一种思惟观察。
  
  以下的第二段是说明菩萨所采取的行动。「如是菩萨意乐思惟,于彼众生,或以善心、或无记心,知此事已,为当来故,深生惭愧,以怜愍心而断彼命。」菩萨依止智慧跟大悲的意乐去思惟对暴恶的盗贼,他怎么知道这个盗贼要去做罪业的事呢?或者是以善心,善心就是菩萨的智慧、他的一些经验,他观察到这个盗贼要做这个事;或者是无记心,无记心 就是禅定的心中所引生的他心通,禅定当然是无记的,他或者是在禅定当中知道这件事。总之他知道以后,为了要当来故,为了要减免众生当来的痛苦,他以深生的惭愧心,不做功德之想、不以高慢心,以怜愍心而断彼命,换句话说,菩萨虽然造这件事情,他是一种自我牺牲。但是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很强调:菩萨做利益众生的事,他是以惭愧心,不能够以高慢心、或者做功德之想。
  
  也就是说菩萨深自惭愧,因为他没有其它的方法来度化他了,他根本就别无选择,这个人马上就要造无间地狱的罪业了,以惭愧心来断绝他的生命。这个是讲到菩萨对于这样一种杀生境缘现前以后,他内心的思惟跟他所采取的行动。看看他造了这件事情以后,他有什么果报:
  
  子三、明无过
  
  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由于前面的因缘,这个菩萨以惭愧心、怜悯心来断绝众生的生命,因为他内心依止的是清净的意乐,所以他没有过失,因为他这个地方念念之间增长菩提心,所以生多功德,所以他不但是没有过失,反而是增长了菩提心。
  
  这个地方我们也简单的作一个说明。从这一条戒我们可以看出声闻戒法跟菩萨戒法对整个生命的态度是不同的:声闻戒法基本上的根本在出离心,所以他的内心是安住在无诤三昧,无诤,他要求对众生不损恼,但是他不主动积极的去帮助众生,也就是说他安住在少事少业少方便住;菩萨的精神是菩提心,所以他的整个生命是为诸众生不请友,他是主动的观察因缘去摄受众生。
  
  比如说《法华经》有一品叫〈常不轻菩萨品〉,讲到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行菩萨道的一件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常不轻菩萨,他好乐礼拜、礼敬十方诸佛,但是他礼拜不是在佛堂礼拜,他跑到都市人群众多的地方,他看到众生就拜下去,拜下去他就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就是说每一个众生打妄想的心中,他的本性就是佛性,把大乘不二法门、真妄不二的法门开展出来。这当中有些人的反应就非常的欢喜,感到常不轻菩萨善巧方便,透过礼拜让众生能够回光返照自己的佛性,对常不轻菩萨生感恩心,得到受用。但是有些众生对于这样的举动起瞋心,他说「我不必你这样子虚妄的授记」,甚至于有些人瞋心太厉害,就拿棒子、拿石头打常不轻菩萨。常不轻菩萨被打了以后就跑,跑的时候还回过头来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做佛」。
  
  这样子的因缘就产生两个情况:有些人赞叹常不轻菩萨,生天了;有些人毁谤伤害常不轻菩萨,因为这个的罪业到三恶道去了。但是诸位要知道顺逆皆方便,在三界流转当中,佛法不怕恶因缘,就怕你跟三宝完全没有缘,因为恶因缘也是缘,恶因缘这个缘是先受痛苦的果报,但是他能够得到得度的因缘。
  
  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就说:与会的大众有很多都是因为在常不轻菩萨那个因缘之下而得度:有些人生天了,生完天以后来到人间,遇到《法华经》;有些人到三恶道了,三恶道罪业受完以后,又遇到《法华经》。
  
  所以这一段经文,智者大师在批注的时候特别强调说:菩萨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有时候会给众生一些暂时的痛苦,但是菩萨着眼点在给众生究竟的安乐。就是说这个众生明明要造五无间地狱的罪业了,这菩萨你看得很清楚、别无选择,任何方法不能改变他,虽然断绝他的生命是给他暂时的痛苦,但是却因为这样带给他究竟的安乐。所以这一点上,在声闻戒法就是有些不共的地方。
  
  也就是说,因为声闻人对生命的规划跟菩萨对生命的规划有所不同,所以他们自然就采取不同的行动。这个地方是讲到杀生不共的戒相。
  
  癸二、不与取
  
  子一、废黜其位
  
  不与取的意思就是主人没有给与,而我们方便夺取,主人不给与而方便夺取叫不与取。不与取的戒相有三条,先看子一、废黜其位。好,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恶,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
  
  现在是看盗戒的境缘现前,菩萨见到有增上,增上指的是地位尊贵的国王;或者是增上宰官,握有权力的这些辅相大臣,辅相大臣就增上宰官。不管是国王、或者是大臣,他的内心是一种上品的暴恶,他的内心可以说是无惭无愧、烦恼炽盛。「于诸有情无有慈愍,专行逼恼」,这种国王跟大臣当然握有很大的权力,但是他们却对有情专行逼恼,专行逼恼就是说他滥用职权来逼迫恼害众生,换句话说,众生在国王跟大臣的统治之下,受到很多很多身心的痛苦,这个是讲到少分现行盗戒的境缘现前。
  
  我们看菩萨对这件事情他会生起什么样的思惟?「菩萨见已,起怜愍心,发生利益安乐意乐。」菩萨见已,这个地方的见已应该也包括了一种思惟,也就是说菩萨作一些智能的因缘观,他知道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使令大臣跟国王改变、悔过,所以菩萨起怜愍心。怜愍心包括两种:第一个、他对国王、大臣的怜愍,国王、大臣造的罪业;第二个、他对于被逼恼的众生也生怜愍。
  
  所以他生起要利益安乐众生意乐的一种动机。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内心的思惟,以下看他采取的行动。「随力所能,若废、若黜增上等位。」菩萨随顺他能力的范围:对国王跟大臣若废,废就是罢免他的职权,把他的职权罢免;或者是黜,黜就是驱逐出境,重新选出一个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来担当。这等于是发动政变的意思。这样子的行为,「由是因缘,于菩萨戒无所违犯,生多功德」,这样子的行为对菩萨戒是无所违犯的,因为他的意乐清净,而且增长他的菩提心。
  
  菩萨戒对于恶国王的态度基本上是不赞成战争,你读《梵网经》就有这个意思,因为战争会伤及无辜,所以我们不管是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大家要注意,不管任何一个国家,他战争的理由是多么的充分,他是以正义之军来打击什么恐怖国家等等,我们都不能够支持,任何形态的战争都会杀害很多很多无辜的众生,所以菩萨不管是身口二业,乃至于内心方面,都不应该随喜任何理由的战争,不管这个战争有多么充分的理由都不应该支持。但是菩萨可以以善巧方便来废黜有权力的国王、大臣,就是针对个人把他罢免、把他驱逐,可以,所以这一点大家必须要去了解。
  
  子二、夺盗贼物
  
  这一科等于是夺取盗贼的财物,我们看戒文:
  
  又如菩萨见劫盗贼夺他财物,若僧伽物、窣堵波物,取多物已,执为己有,纵情受用。菩萨见已,起怜愍心,于彼有情发生利益安乐意乐,随力所能,逼而夺取,勿令受用如是财故,当受长夜无义无利。由此因缘,所夺财宝,若僧伽物还复僧伽,窣堵波物还窣堵波,若有情物还复有情。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